十八年前,全国书市在重庆举办并正式更名为“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”;十八年后前海吉安,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再次落户山城,“出版湘军”与山城读者再度相聚。
7月25日,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开幕当天,湖南出版展区一幕画面引人注目。一位读者翻开新版《时间简史(插图版)》,为孩子讲解黑洞的奥秘。而在这个家庭的书架上,躺着泛黄的旧版《时间简史》,它曾经是父亲大学时的陪伴,如今,它成了父子间最动情的纽带。
△ 7月25日,第三十三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开幕,湖南出版展区人气火爆。
这不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,也是一次对“为什么要出好书、怎样出好书”的再回答。这一次,湖南出版集团不仅带来了3600余种精品图书,还带来众多数智产品、文创佳作与特色活动。今天的湖南出版人,正在用坚守与创新诠释,好书的样子,是文化根脉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,是工匠坚守与数字浪潮的双向奔赴。
与时代共振:革命文化的力量与创新
主题出版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,既葆有思想深度又能走进读者心里?湖南展区的图书给出了生动答案。
△ 湖南出版展区内,精品湘书展台上陈列的主题出版力作。
翻开厚重的封面,读者的指尖划过书页的手稿等老照片,仿佛触摸到历史的脉动,获得年度“中国好书”大奖的《毛泽东文谭》精选伟人关于文学、艺术、新闻等领域的经典论述,搭配详实的历史背景解读和珍贵历史图片,让伟人的思想不再拘于纸上的几行文字,而是可感可知的精神滋养。《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——中共七大启示录》则另辟蹊径,深挖中央档案馆的珍贵资料,将代表们的提案原稿、会议记录、私人日记等一手素材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。
“我们不想做一本简单的历史书,而是希望通过孩子的眼睛,让读者感受到战争中的勇气与温暖。”《芷江童年》的编辑如是说。
△ 第33届书博会上,中南传媒20部抗战主题重点图书集中亮相。
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,湖南出版推出的20部抗战系列主题图书成为书博会上的“流量担当”。其中《芷江童年》通过37位抗战老兵的回忆,用孩童的视角串联起烽火岁月里的日常片段:藏在床板下的秘密信件、小伙伴们偷偷传递的抗日传单、母亲缝在衣角的情报……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前海吉安,让宏大的历史叙事有了细腻的情感注脚。
湖南是革命的热土,而对厚重革命文化的书写,正在成为湖南出版的“压舱石”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湖南出版策划主题出版物近300种,其中20种入选中宣部重点选题,《大兴安岭深处》《田野诗班》《绣虎少年》《桂林!桂林!中国文艺抗战》等众多作品深入人心……
为什么中国能走到今天?答案写在书里,更刻在人们心里。湖南出版用一批批精品力作,回应了时代的提问;他们也用事实证明,主题出版不是喊口号,而是让思想与历史在书页里变得“可触摸、能共鸣”。
让文脉“活”起来:湖湘文化的厚度与传承
△ 7月25日,《功名诀:左宗棠镜像》作者王开林为读者签售新书。
岳麓书社的展台前,《船山全书》《曾国藩全集》《左宗棠全集》《魏源全集》《王闿运全集》五大全集依次排开,烫金的书名在灯下熠熠生辉,仿佛在诉说着湖湘文化的厚重与深邃。
△ 湖南出版展区内,精品湘书展台上陈列的传承湖湘文化的优秀作品。
“我们不是在整理故纸堆,而是在打捞文化的DNA。”《王闿运全集》的编辑表示。这部38册、1240万字的巨著,不仅是湖南出版在“十四五”期间的重要文化工程之一,更是三百年湘学文脉的传承。斯文在兹,志业在此,编辑更是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。为了核对经学引文,翻烂了《十三经注疏》;为了更好地理解王闿运,研读他的传记和日记,还专程去湘潭,探访王闿运的墓地,寻找湘绮楼遗址……正是这些细细碎碎、点点滴滴、微不足道的繁琐工作,一天天、一年年堆叠,才最终有了这部巨制的诞生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湖南出版完成《袁隆平全集》《林散之全集》等重大项目,18个项目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、中华优秀出版物奖,57个项目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。其中《湖湘文库续编》的编纂更是一场浩大的文化工程,自启动以来,300多位专家学者耗时数年,从古籍善本到民俗图谱,全方位梳理湖湘文化的根与魂。除/span>
守护文脉不仅仅是纸上的坚守,还要拥抱时代变化。在湖南出版的数字化展区,观众正用手机体验“数字湖湘文库”。只需轻轻一点,就能在屏幕上查阅原典、收听学者讲解,甚至与“左宗棠数字人”对话。上线两年的“数字湖湘文库”小程序,访问量已超过500万次,成为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的范本。
△ 湖南出版展区内,读者正在认真阅读。
湖南出版用行动证明:传承不意味着抱残守缺,而是用坚守和创新并行的方式,让沉睡的经典苏醒,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
链接未来:现代文化的创意与产业延展
“买起!马亲王(马伯庸)又出新书了!”博集天卷展台前,一位年轻读者兴奋地举起《桃花源没事儿》,身后人群打卡拍照,短视频平台迅速刷屏。
△ 湖南出版展区内,读者们正在挑选心仪的图书。
从《长安的荔枝》爆红荧屏到《太白金星有点烦》持续占据畅销书榜,湖南出版旗下的博集天卷早已不是简单的“出书者”,而是作家IP的“孵化者”。“我们和马伯庸的合作,不只是出版几本书,而是打造一个完整的IP生态。”博集天卷责编介绍,从《长安的荔枝》开始,团队就参与到创作环节,根据市场调研和读者反馈打磨故事细节,书籍出版后联动影视公司开发剧集、联合音频平台制作有声书,甚至推出主题剧本杀、文创周边,让一个好故事产生多维影响力。《长安的荔枝》出版至今,销量突破300万册。
△ 湖南出版展区内,中南传媒数智文创展台十分吸睛。
原创插画也在“出海”!作为全球权威插画评选项目,“卓越大师·中国”由中南传媒等联合主办、湖南少儿社承办,首届吸引112位艺术家的1826幅作品参赛,评选出3名获奖者及12名入围者,相关签约作品正加速推向国际市场。2025年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,第二届作品展增设作品展示墙,126位插画师的1929件作品精彩亮相,有力推动中国原创插画与世界对话。
湖南文艺出版社与《芙蓉》杂志构建起深度联动机制,通过“杂志发掘+图书出版+全渠道推广”模式培育文学新势力。《芙蓉》作为文坛重要阵地,持续发掘叶舟、陈春成等新锐作家,其刊发的《凉州十八拍》《夜晚的潜水艇》等作品,经湖南文艺出版社打磨出版后屡获大奖,其中《夜晚的潜水艇》销量突破50万册。双方联合打造的“芙蓉文学双年榜”“原创之春”发布会等品牌活动,已推介上百部原创力作,形成书刊互动的良性生态,既为作家搭建成长阶梯,也让优质文学作品快速触达读者,成为原创文学领域极具活力的孵化平台。
出版,不只是文化产品的输出,更是生活方式的构建。从一部书到一个IP,从一本纸质书到“纸+数+影”融合的文化产品,湖南出版正以创新的姿态,把湖湘文化与现代产业结合,把原创开发与走向世界融汇,让阅读从“书架”延伸到“云端”,使更多读者享受阅读之美。
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 红网曾小颖 蔡娟 摄影杨旭前海吉安
举报/反馈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